非遗“出海”:分享中国经验 促进文明互鉴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25-01-03 16:29:14
“今年对于全球华人来说意义非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2024“青年文化跨年夜”主题传播活动“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篇章的开场白中表示,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中国青年以及了解中国春节的全球青年而言,都是一项伟大成就”。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中提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云南楚雄彝绣远销海外并登上国际时装周,到《黑神话:悟空》游戏里的陕北说书引起国外粉丝热议,再到春节成功“申遗”成为人类共享遗产,我国非遗火热“出海”这些切实发生的故事,充分展现文明交流互鉴的深远意义。
“‘一带一路’是经济交往之路,也是文明交流之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表示,“美美与共”这一概念在当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古代丝绸之路都有所体现。他拿展馆中的背景音乐举例,“很多民乐乐器都是对外交流的结果,比如曲项琵琶、羌笛、二胡等,都是被接纳并融合进本土文化的结果”。
不仅是乐器,习以为常的“土特产”可能也是“舶来品”。作为一名爱吃油泼面的陕西人,于赓哲介绍,一碗面里的小麦、辣椒、香菜、大蒜等早先都是外来物,“所以,端起一碗油泼面的时候,那是一碗面吗?那是满满的一碗国际元素啊!”
“一代代文明都是靠着交流才形成相互交融的气候。”于赓哲认为,非遗必须像火炬接力一样,代代传承,“这需要传承人的热爱的心”。
靠着坚持和热爱,剪纸传奇人物库淑兰,将剪纸“剪”出海外,她被称为“中国的毕加索”。1920年出生在陕西旬邑县的库淑兰,自幼缠足,只读了4年书。她随母亲学习的剪纸和绘画在几十年间都无人问津。直到65岁那年的一次意外坠崖后,她的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迅速获得业界认可,作品不仅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还在世界范围内展出,深受全球观众喜爱。1996年,库淑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经典流传还必须有群众基础。”于赓哲表示,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流传就是如此。江格尔史诗最初产生并流传于中国新疆卫拉特蒙古人民中间,随着族群迁徙互通传播到了青海、内蒙古,又传播到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成为跨国境流传、多民族共享的英雄史诗。19世纪以前的“江格尔”没有文字记录,全靠一代代“江格尔齐”(江格尔的演述者——记者注)口耳相传;如今,史诗的演述、传播、传承环境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江格尔”依然保持着活态传承,随着新的传播方式和新形式的不断出现,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非遗项目正因技术转型而“焕然一新”。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与动漫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VR、AR醒狮小程序和数字藏品,还孵化了一款醒狮体感机器人。“赵家狮”在海外举办多场演出,线上教学也反响热烈;再如陕西省横山说书省级非遗传承人熊竹英的三弦说唱,与动作捕捉演员殷凯的表演完美结合,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黑神话:悟空》的奇幻世界之中。
中国在讲好非遗故事的同时,不断与其他国家增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和文化间对话。通过5G、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数字科技与古老技艺相融合,赋予非遗更多样、时尚的表达方式,正在世界范围传播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全面保护非遗,中国制定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保护非遗提供法律支持;建立国家、省、市、县4级非遗名录体系,确保保护覆盖范围广泛;为传承人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如非遗传承人补贴和技艺传习所建设等。非遗保护不仅可以增进广大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成为发展相关产业、解决社会劳动力就业、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4年,来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兰英在家人和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七彩彝绣”。为了做好彝绣,她拜访刺绣老艺人,整理出彝族刺绣针法72种。丁兰英的女儿陈海燕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大山里跟随母亲做起了彝绣,并成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她们的绣品行销全国,甚至走出了国门。而她们的彝绣工坊只是楚雄彝绣产业的一个缩影。楚雄州有绣娘5.7万名,其中2000名是残障弱势群体,“是彝绣改变了生活,让更多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丁兰英表示,她会一直做下去。
2024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除了“春节”新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外,还有“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3个项目也已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位列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