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科技筑基 智启未来”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分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24-12-12 17:04:14

字号

  11日下午,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科技筑基 智启未来”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在致辞中表示,“数智技术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四方面:首先,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使大规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其次,数字化转型,如翻转课堂等手段,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大规模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第三,数智化技术提升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智能化,助力以全面发展取代单一评价标准,并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第四,数智化正促使学校形态变革,推动无边界学习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形成,实现学习社会化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三级职员周德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科学院十分重视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积极开展创新成果、科研进展的公众传播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文化,通过组织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等活动,分享传播国际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促进科学教育资源和科学教育需求对接。他表示,希望在新华网教育论坛上有所收获,也希望与新华网携手为共同推进科学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新华网党委委员、首席信息官姚予疆在致辞中对论坛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强化论坛的凝心聚力作用,使其成为数智时代多元智慧的交融高地;二是彰显论坛的引导价值,在数智赋能未来的征途中担当思想的引领者;三是发挥论坛的前瞻洞察效能,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行业的融合发展中把握先机。他指出,十五年的新华网教育论坛依然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快速成长、充满活力的少年,新华网将努力把教育论坛办成教育行业内具有影响力、强大传播力的政策、智慧、思想交流分享的盛会。


  主旨演讲环节,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崔昌宏在《以教育数字化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四川实践与探索》主题演讲中提出了四川未来的四大规划方向:一是致力于实现全域覆盖,打造便捷、可及、公益的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远程共享体系;二是推动平台创新升级,重塑师生的课堂体验,实现人机共创学科教学;三是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一轮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四是加强机制保障工作,形成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教育新生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在题为《教育强国建设需抓牢三个“点”》的演讲中表示,教育强国建设首先要抓牢“着眼点”,即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其次要抓牢“着力点”,即聚焦普及、结构、质量、公平四大方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三要抓牢“着手点”,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打造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论坛现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李翊作题为《培养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科技少年》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应注重孩子全面信息科技素养提升,包括领域多样性探索、思维能力培养、激发学习动力及拓展未来视野,以实现融合式、探究式学习,并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新华网还联合广州大学共同发布《中国高校数字技术创新指数(2024)》,以此洞察高校在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发展趋势。广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琼宇介绍,《报告》旨在运用大数据思维与分析方法,全面评估中国高校在科技创新,特别是数字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及发展趋势。


  下午首场圆桌由新华网主持人刘燕主持,北京市丰台区委教工委副书记、丰台区教委主任杨晓辉,天津市河东区教育局局长于曦,河北省保定市教育局副局长李保雪围绕《数字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区域特色打造》进行讨论。


  杨晓辉介绍了北京市丰台区推进数字教育战略的相关举措,主要包括营造数字化场域环境、加强教师数字化培训、构建学生数字知识学习课程等。对于数字化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他认为应抱持积极但谨慎的态度,逐步探索。于曦分享了提高教师数字素养水平的思考:学会使用,即通过设计任务驱动教师学习新技术;汇集共用,即通过教研联动整个教育系统,提升教师运用水平;智慧应用,教师掌握技术后,与课堂教学、师生沟通深度融合,整体提升教育质量。李保雪介绍了河北省保定市在推进数字转型过程中的相关举措。他表示,“我们打造了中小学的数字教材平台,搭建了保定市智慧教育平台,主要目的就是给我们更多的老师,包括边远的县区老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下午第二场圆桌对话由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副总编辑商亮主持,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李晓辉,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新生院院长(兼)吴志军围绕《贯通式教育模式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进行讨论。


  面对贯通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熊永昌认为,人的成长成才不是割裂的,本身应该是贯通的。对于天赋高、成长速度快的学生来说,贯通性尤为重要,但需要重视知识连续性的问题。针对在初高中阶段,学校如何识别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李晓辉用“三个有、一个能”来概况,“从发现到培养,最后成为有兴趣、有天赋、有志向,能自律。”吴志军表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要加大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扩展、培养能力;打造更多课程、制定学习计划等,覆盖从高一到高三整个全过程,这也是贯通培养一直在不断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商亮介绍了新华网在科学教育等方面与教育部相关司局、中国科协等单位合作的举措和成效。


责任编辑:张晨悦
服务热线:+86-29-87426369   海联在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0
关键词 >> 科技赋能教育

相关推荐

24小時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2024 海联在线

陕ICP备19006396号-1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47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新浪微博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抖音短视频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视频号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