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台胞:以妈祖为歌,温暖彼此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修菁

日期:2022-05-07 08:53:36

字号

  居家忙完一天的工作,待太太孩子熟睡后,叶曜维又赶紧打开电脑,戴上耳麦,忙着剪辑《心跳声·稻香》MV。


  “爱与美好正在春日发芽,我们想唱首歌给你听……”


  “妈祖永恒,我们世世代代的虔诚……”


  “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都很温暖,虽然出镜的伙伴们没有专业的嗓音,因为录制时间紧迫,有的还有些跟不上歌曲的节奏,但大家发自内心地用心歌唱,让深夜里的我几次热泪盈眶。”作为这首MV的志愿剪辑师、住沪台胞叶曜维对人民政协报记者表示。


  “面对疫情滋扰人心,我们认为,妈祖精神的核心——择善勇敢、互助友爱,正适合此时的大家,我们要为上海的同胞力所能及做些什么,希望我们从心底唱出的歌,能带给周围的人以力量。”谈到发起创作并录制这首暖心MV的初衷,“默空间”主理人、住沪台胞杨妍蓁向人民政协报记者介绍说。


  目前这首由住沪30余位台胞自发参与录制的MV,上线一周来在沪上台胞圈广为传播。


  ■ “特殊时间用妈祖精神温暖来自两岸的你我”


  “MV制作出来后,第一时间我就分享给台湾的亲友看。他们看后除了感动,也知道我在上海被好多的好朋友照应到,也就放心我只身一人在上海打拼了。”《心跳声·稻香》MV志愿参与者、住沪台胞张致涵告诉人民政协报记者。


  据杨妍蓁介绍,《心跳声·稻香》MV的主旋律改编自台湾歌手蔡依林的一首经典歌曲《台湾心跳声》,歌词由上海非遗妈祖文化文创展演空间“默空间”的志工集体创作。


  如果没有上海这场突然而至的新冠病毒疫情,“默空间”计划于4月23日即妈祖诞辰1062周年这一天,推出“无惊·千年非遗妈祖文化洋流展”,以表达对妈祖精神一路陪伴前人择善笃行、勇敢出发、突破万难的感恩之情。但突然而至的上海全域静态管理,让这场展览只能延期。


  “大家能如此齐心协力,3天内就各自居家录制完成了《心跳声・稻香》组曲视频,然后上传给我们,也让我对‘默空间’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在志工心中默默累积下的彼此间的信赖和默契,有了新的认识。”杨妍蓁说,知道展览不能如期举行的消息后,她即和默空间尤克里里兴趣班班长、在沪台胞黄庭虹在线上商量,“我们是不是可以邀请愿意一起以歌送暖的住在上海的台湾朋友,大家一起向妈祖献上我们的一份生日礼物,同时也用歌声寄望常来默空间的伙伴们能守望相助,一起度过这段特殊的日子,早日再相聚。”


  最终,MV《心跳声·稻香》以“默空间”志愿者为主,呈现了30位台胞的歌声,“合唱队伍在一天内成团,接下来就是选歌、填词、录音乐母带、录前说明会等工作……”为了让音乐更有感染力,杨妍蓁还邀请了住在四川凉山的台胞、泸沽湖达祖小学创办人之一游静芬带领学校学龄前的小朋友们一起加入合唱。


  音乐润物无声沁润人心的力量,往往可以跨越年龄、地域。MV《心跳声·稻香》的重要参与者——台胞游静芬身在四川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畔的达祖村参与公益办学17载。“当我把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讲给孩子们听,教给他们唱时他们学得特别快。”在游静芬看来,


  即使孩子们一时不能理解《心跳声·稻香》这首的全部歌词也没关系,“他们这次参与跨两岸、跨年龄的云端合唱经验,相信在他们的成长中会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他们也许从此就和台湾这个地方、这里的叔叔阿姨建立了心理上的天然亲近感。”


  ■ “两岸民众需要能够联结彼此的活动,让大家有机会在共同的文化场域中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


  经历这段上海“特殊时间”,策划录制MV《心跳声·稻香》的过程,也让杨妍蓁对未来“默空间”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抓紧居家的清静时光抓紧完善“无惊·千年非遗妈祖文化洋流展”的展览内容,同时着手策划今年即将在上海开设的第二个“默空间”……


  “平时匆匆忙忙,难得有了一个安静沉潜的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盘整资源,等待解封,重新出发。”


  在杨妍蓁心中,“默空间”也像是自己在大陆一个温暖的“家”。


  “我发现,越是特殊时间,越能感受到‘默空间’给予大家的暖。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常来默空间的朋友们,大家每天在线上相互报平安。互助形式常是一人发声,多方响应,物资互通、信息分享,有时大家因为很是惦念,还会发起‘云聚餐’,分享自己居家练习尤克里里的成果,搞搞云桌游活动等等,以此来帮助彼此缓解离乡游子在特殊时间的孤独感,相互打气加油。”


  自2005年来到上海发展,自诩“上海囡囡回家了”的杨妍蓁,做过西饼屋合伙人、文化项目经理,直到2020年受邀成为“默空间”的主理人。


  “我觉得这就是命运安排吧!让我有机会来分享妈祖文化,传承和继承祖辈的传统。”杨妍蓁的父亲是位“老上海”,1949年只身到台湾后,改版前的身份证上籍贯写着“上海”。随着在沪生活17年,杨妍蓁发现两岸民众心与心间有天然的亲近感,只是需要一些能够联结彼此的活动,让两岸民众有机会在共同的文化场域中去回望、去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


  杨妍蓁介绍,“默空间”从2020年5月对外开放,两年来已经举办了70余场线下活动,因为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年轻化,聚集了千余名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台青,走进空间,参与活动。同时,主理“默空间”这两年,也让杨妍蓁对两岸民心相通有了更多的“看见”和感怀。


  “我常感动于一位偶然路过默空间的大陆民众,走进默空间后,会特别有耐心地听我讲妈祖的故事,会在导引牌的引导下,参与绕境、祈福等非遗妈祖文化中代表性的民俗环节。我和默空间这条路上的很多住户,也都成了朋友,大家相见打招呼、相互问候。”在杨妍蓁看来,友善互助、在一起如家人般地互递温暖、给予思乡的心灵慰藉,正是妈祖文化的核心。


  “不管你是不是妈祖文化的信众,但大家聚在一起,就如兄弟姐妹,可以倾听彼此,了解彼此的同与不同。所以我说,妈祖文化是两岸民间交流的最大公约数,能够成为联结两岸民间交流的心灵之桥。”也因为经历上海这段“特殊时间”,让杨妍蓁越发觉察到自己从事这份事业的价值和心之所爱。


  “未来我还是会在大陆发展,虽然短期内可能艰难,但未来可期,以古鉴今,妈祖的海洋精神教导我们要突破艰难,迎向挑战,我相信她的精神暖流会伴我继续向前走得更好。”杨妍蓁和人民政协报记者分享了当下她的心境。


责任编辑:顾书亮
服务热线:+86-29-87426369   海联在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0
关键词 >> 上海台胞

相关推荐

24小時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2024 海联在线

陕ICP备19006396号-1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47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新浪微博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抖音短视频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视频号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