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科学家获奖,“科学探索奖”将改变什么?
来源:观察者网
日期:2020-11-16 11:29:41
11月14日,第二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该奖项由马化腾联合饶毅、杨振宁、施一公、潘建伟等科学家共同发起,目的旨在鼓励年轻学者从事基础研究。
从这次获奖名单看,涉及的都是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学、化学新材料、信息电子等。例如获奖者中,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何旭华教授,对数学领域中“志村簇”相关的代数及数论研究,有关范畴后来发展成为几何学,以高维去确定数学结构中的参数。
这样的基础性研究,看起来很枯燥,普通人连专业名词都没听说,但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
国内注重实用主义传统需改变
近年来,中国在大飞机、导航系统等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C919试飞成功,北斗全面开通运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领域都是工程性质的,是各种子系统技术的集合,对于更加基础的领域,仍存在不足。如高端光刻机,必须用德国蔡司的镜头或反光碗,这种反光碗非常难做,相当于把德国国土这么大的面积,平整到正负一毫米。
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
国内对这样的基础性探索,一直有被实用主义束缚的倾向,相较于在实用领域下的功夫,过去的中国人在探索现象和问题的本质上所花费的心血确实少。
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拿着竹管用嘴吹牛痘预防天花。直到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看到挤奶工不得天花,发现他们感染牛身上一种轻微天花,于是把牛乳头上的结痂(牛痘)给孩子接种,推动了疫苗和免疫。现在英语中疫苗一词(Vaccine)就是拉丁语中的牛。
如今的外部压力,让大家明白了,移动支付再先进,没有手机终端,芯片和操作系统作为支撑,竞争起来,实力依然不够。必须更加关注基础研究,对问题必须刨根问底。
科学家应成为年轻人偶像选择的另一指引
年轻人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后备力量。如何吸引他们从事基础研究,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前面提到,基础科研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如今的饭圈文化,综艺娱乐更受关注。要改变这点,就需要给年轻人偶像之外的选择指引。
上个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钟南山提到,世界上有数不清的年轻人会将此次参会的科学家视为偶像,他也是其中一员。成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的消除年轻人对偶像的盲从,通过偶像学到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更多地问为什么。
钟南山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致辞(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偶像的激励,可能成就下一位科学领域的大家。
10月6日,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因为证明黑洞存在,成为该领域三位获奖者之一。奖项颁布后,著名华人人工智能学者李飞飞发推特祝贺,彭罗斯是她儿时的偶像,因为彭罗斯她才有今天的成就。
彭罗斯,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1989年出版了《皇帝的新脑:关于计算机、大脑和物理定律》一书。这本书讲的是,人类意识、计算机算法、量子力学之间的种种关系。学生时代的李飞飞看到了这本书,被彭罗斯的观点深深吸引,最终被引导着走向了人工智能研究之路。偶像的力量间接的成就了一名学者。
科学探索奖正在尝试解决现实问题
中国需要更多的基础科研,准确的说是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该领域,树立科学偶像是要做的,同时现实的问题也要解决。
基础研究短期内没有回报,科学探索奖的发起人潘建伟院士说过:遇到好多年轻人,确实比较辛苦,特别是成家之后,像博士毕业后,35到45岁之间,上有老,下有小,而这个时间是他们最有创造力的时候。
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给予年轻人更多的经济支持。
国内已有的评价系统,往往更关注学者发表了多少篇SCI文章,但能发表这些文章的专家,早就是其研究领域的佼佼者,给他们颁奖,往往是奖励他们以往的成就。这样的评价体系,显然对正在努力中的年轻学者不友好。
另外,科研平台的经费多,但人才的薪酬又无法突破,想留下年轻人很难。
2018年11月,一则中国“天眼(FAST)”十万年薪难招人的报道刷屏。花费几十亿元建设的“天眼”射电望远镜,竟然没有配套的人员管理、薪资发放机制。国家前天文台前台长也曾表示:高校、科学院其实不缺钱,但它缺人员的费用。
中国“天眼(FAST)”(图片来源:新华网)
腾讯联合多位科学领域前沿学者,发起科学探索奖,恰恰是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和努力,长期支持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潜心科研,自由探索。
50位青年科学家每人将在未来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人民币的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2020年“科学探索奖”总共收到1200多位青年学者的申报材料,而在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超过800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
为了保证客观公正,在已有的师生、亲属、项目、商业合作等回避关系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将同单位、提名、推荐也纳入了回避关系。
结束语
2017年,国家颁布《科学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支持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
一直以来,国家在科研投入方面都很重视,但是我们看到缺乏民间的,尤其是企业界参与的。很多项目属于实验室,没有接地气,现在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一起投身基础科研。
从全球来看,很多大的公益基金都有支持基础研究。像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1904年设立,捐款资助了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今天经济学第一的芝加哥大学、到诺奖密度最高的洛克菲勒大学,洛克菲勒基金对科学的推动是起了相当作用的。
如今,国家前所未有地重视科学和技术,这需要政府、社会力量一起推动。虽然“科学探索奖”暂时没有发挥像洛克菲勒基金这样大的作用,但这是中国的企业与个人努力的起点,未来还会有更远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