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华贸易保持增长—— 互利合作是中德关系主基调
来源:经济日报
日期:2022-07-04 11:18:38
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遭遇逆风,自由贸易和开放合作理念受到歪曲。展望变局时代下的中德经济合作前景,可以从过往中寻找启示、认识规律、把握方向。只要牢牢把握对话合作的主基调,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变局时代下的中德关系依然可以行稳致远,中德合作也完全可以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对方,实现“1+1>2”。
德国联邦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德国今年4月份从中国的进口额显著上升,同比增长52.8%,达167亿欧元。这对于减弱俄乌冲突对德国经济负面影响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数据显示,在进口方面,德国从中国的强劲进口增长主要来自对化学产品需求的增加,4月份德国从中国的化学产品进口额增长469.2%,达44亿欧元,其中用于制造药品的原材料增长明显。此外,数据处理设备进口额增长20.4%,达44亿欧元;电气设备进口额增长27.1%,达19亿欧元。
在出口方面,德国对中国出口额小幅下降1.5%,达83亿欧元。其中,出口的较大部分为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价值达26亿欧元,同比增长4.0%;机械出口额下降13.4%至14亿欧元。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政府内部出现了一些杂音——支持德国迅速降低对中国的原材料依赖,并呼吁德国企业逐渐退出中国市场,同时有报道称,德国外交部正制定新的“对华战略”,企图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德国媒体普遍称其将改变“默克尔时代”德国政府的非对抗性对华政策。
然而对广大德国企业而言,退出中国市场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市场流失,包括疫情在内的诸多困难并未改变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信心,他们不仅未考虑离开中国市场,反而用实际行动对中国市场投出信任票。
在6月15日举行的主题为“绿色与数字化——中德友城合作新动能”的中德友城论坛上,思爱普、宝马、大众等多位德国企业高管纷纷表示,看好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并愿继续扎根中国市场。思爱普全球高级副总裁柯曼表示,在思爱普投身中国市场的30年中,中德两国在贸易、投资和行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密切交流和广泛合作。展望未来,坚信中德将继续发展双边关系,同时思爱普将继续在中国市场发挥重要作用。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表示,宝马着重提升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与德国在绿色技术和循环经济方面拥有巨大互补性,未来宝马将与中方供应商和经销商深化合作,继续推动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此外,多家德国智库及行业协会等通过撰写相关报告表达了对后疫情时代中德两国加大经济依存度以及德国企业增加在华投资的信心。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在6月13日发布题为《中欧及中德间贸易中的相互依赖》的报告称,中国与欧盟和德国之间的贸易相互依存,中国经济需要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消费市场,德国等欧洲国家经济更依赖中国的原材料进口以及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中国欧盟商会近日发布名为《中国创新生态》的联合报告指出,大多数在华欧企得益于在中国进行创新研发,并将继续这一战略。75%的受访企业表示将增加在华研发投入,仅有18%的企业仍保持现有水平。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在该报告发布会上表示,与中国“脱钩”不是一个选项,因为退出中国市场将损害企业利益;在中国投入创新研发,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欧洲企业在本土的发展。
如今,德国经济增长率与疫情前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实现经济复苏面临重重困难。标普全球公司6月23日公布的月度调查结果显示,受出口下降和高通胀率影响,德国6月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上月终值53.7降至51.3,为6个月来低点。标普全球公司专家菲尔·史密斯称,6月份数据显示,德国经济几乎失去了从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措施放宽中获得的所有动力。德国联邦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受乌克兰局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德国5月份通胀率升至7.9%,连续第3个月创下1990年两德统一后新高。今年3月份和4月份,德国通胀率分别为7.3%和7.4%。此前德国五大权威经济研究所发布联合经济预测报告,显著下调今年德国经济增长预期。报告预测,在俄罗斯继续供应能源和俄乌冲突经济影响不进一步升级的情况下,今年德国经济将增长2.7%,比去年秋季的预期低2.1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德国经济还面临能源价格与食品价格不断上涨,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在秋冬季卷土重来等多个难题。德国联邦政府近期颁布了许多措施应对经济下滑,如推出“加油折扣”“9欧元月票”等,但对于解决德国经济面临的真正问题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
当前,世界正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遭遇逆风,自由贸易和开放合作理念受到歪曲。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近日表示,展望变局时代下的中德经济合作前景,可以从过往中寻找启示、认识规律、把握方向。中德建交50年来谱写了一个共同发展、相互成就的成功故事。其中最宝贵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只要牢牢把握对话合作的主基调,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变局时代下的中德关系依然可以行稳致远,中德合作也完全可以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对方,实现“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