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乐之城“倾听”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24-12-04 17:29:27

字号

  近日,在江苏无锡的惠山映月里街区,一场音乐盛会吸引了游人的脚步。在这里,上一秒还沉浸在烟雨江南的江苏民歌《无锡景》中,下一刻又被欧洲牧区悠扬的阿尔卑斯长号所吸引。随着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演暨二泉映月·无锡民族音乐汇的举办,不同国家的乐队和音乐家“百家争鸣”,在室内外多个舞台和分会场轮番献上50多场不同形式的音乐演出。


  民族之声 源于二泉


  无锡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民乐之城”。早在东晋时期,无锡人顾恺之就创作了表现古琴制作的名画《斫琴图》。清代嘉庆年间,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集《华氏谱》在此问世。近代,无锡又诞生了华彦钧(阿炳)、周少梅、刘天华等许多对中国民乐影响深远的音乐家。公认的二胡十大名曲中,有8首均与无锡有着不解之缘,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二泉映月》。


  “二泉”即惠山泉,传说因“茶圣”陆羽称其“天下第二”而得名。此后阿炳在此用琴弓奏出的二胡曲调,让这座城市与民乐结下更为深厚的渊源。受此次活动委约,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创作了协奏曲《二泉随想》。在二胡、琵琶、笛子三种中国民族乐器音色的交织流转中,三重奏的演奏形式与民乐团及西方交响乐融合起来,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曲调,时而恢弘壮阔,时而婉转悠扬,将中国民族乐器的特色全方位呈现给现场观众。


  在叶小纲看来,中国民族音乐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与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特征一致。从刀耕火种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国民族音乐汲取了时代与世界所需要的元素来发展自己。《二泉随想》就是他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一次创新尝试。


  传承与创新,是中国民族音乐在此次活动中展露出的醒目特征。在二泉景区,既有琵琶、箜篌和笛箫合奏的《春江花月夜》与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等经典民乐曲目,又有跨界融合了二胡、琵琶与电子合成器的新作《月映无眠》。《月映无眠》讲述马可波罗再度启程回到中国,探寻他游记中未曾提及的中国音乐的故事。在二胡与琵琶营造出的东方月夜下,这首作品融入意大利歌剧名曲《今夜无人入睡》的旋律,将人带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共鸣之中。


  世界之音 汇于无锡


  当语言不通的伊朗乐队和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乐团相遇,塔尔琴和口簧琴奏出的音符就建起了对话的桥梁,类似这样妙趣横生的场景常在活动现场上演。由于邀请乐队数量多、涉及国家地区广阔、舞台类型丰富、时间跨度长,此次活动为不同国家的乐队和乐手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


  在无锡民族乐团排练时,哈萨克斯坦的Arkaiym乐队一眼就看到了古筝,因为古筝和他们的民族传统乐器“节特根”十分相似。乐队主唱之一Anar表示,无锡民族乐团融合西方管弦乐和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让她耳目一新,此前她和许多欧洲音乐家合作过,但从未与中国民乐家合作,她非常期待将来能有机会与中国大型民族乐团合作。


  “我们会很好奇国外的音乐现在是什么样,他们也一样好奇中国各民族音乐是什么样。中国56个民族的音乐性是非常多样的。”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的那拉提乐队表示,这次他们带来了新的哈萨克族音乐,也很高兴看到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观众都能喜欢。


  好奇,是来到活动现场的观众与乐手们共同的感受。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来自中国少数民族与异国他乡的音乐和乐器齐聚一堂,对彼此都是一次崭新的体验。当长达3米的云杉木号角吹奏出爵士乐曲时,瑞士阿尔卑斯长号四重奏的乐手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观众的好奇心。乐手Pascal用流利的中文讲到,他是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他们每次在国外演出都会邀请当地的音乐家加入,这次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武昊就成了他们的合作吉他手。


  搭建桥梁 促进交流


  琵琶大师赵聪、歌唱家龚琳娜、蒙古族歌手乌仁娜、多次在世界音乐节压轴的杭盖乐队等顶尖音乐家和乐队齐聚无锡,可谓群英荟萃。他们在为期9天的活动中充分展示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


  与所有文化交流一样,在中国民族音乐“走出去”的同时,还需将世界民族音乐“请进来”。


  “我们把十几个国家的乐队请到这里来,是为了交流也是为了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就是从交融中发展而来的,如今也要继续向其他民族音乐学习,吸取有益养分。”此次活动的艺术总监易立明表示,这次邀请乐团时做了许多考量,比如印尼甘美兰艺术团、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首个荣获格莱美奖的阿拉什乐团,他们所在的国家历史悠久,民族音乐文化非常发达,也与中国民族音乐有着许多共性。


  在活动现场,易立明还与来自意大利、英国、俄罗斯、瑞士等国家的5个国际艺术节代表交换《战略资源合作备忘录》,计划于未来开展更多的合作交流活动,建起世界民族音乐沟通的桥梁。正如意大利表演艺术节协会主席、欧洲表演艺术节协会副主席弗朗切斯科说的:“艺术和文化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这种语言帮助我们彼此理解、欣赏并学习与我们自身不同的文化。这种语言总是将人们拉近,绝不会分开,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亦是如此。”


责任编辑:张晨悦
服务热线:+86-29-87426369   海联在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0

相关推荐

24小時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2024 海联在线

陕ICP备19006396号-1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47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新浪微博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抖音短视频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视频号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