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绘《千里江山图》的这些“重点”,你Get到了吗?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21-08-22 12:30:07
人民网北京8月21日电(韦衍行)8月20日,由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国家大剧院完成“首秀”,并于8月21日、8月22日继续上演。
首演结束后,许多观众意犹未尽,更多未观看演出的观众则对其愈发期待。希孟在台上为什么要挥手?青绿在剧中是怎样的一个角色?《只此青绿》怎么会是“穿越剧”?为了让各位已经看过、或者即将走进剧场的“展卷人”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独具匠心的作品,人民网邀请编剧徐珺蕊为大家“划重点”,让大家在“展卷”之后,可以更好地领略《只此青绿》的魅力。
人民网:作为《只此青绿》的编剧,能否分享一下这部剧的创作思路?
徐珺蕊:在最初决定做这个题材的时候,我和周莉亚、韩真两位编导就想着要用这次的作品向传统文化致敬。我认为,舞剧和话剧、歌剧不同,是没有台词的,和没有文字的绘画艺术有天然联系,舞蹈的肢体语言可以表现出画作唯美的意境。
而我们之所以在众多作品中选择了《千里江山图》,是因为这幅画的青绿山水实在是太迷人了。不过,《千里江山图》里没有什么人物,该如何从中找到故事、打动观众?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完成这幅画作所需要的全部工序,比如纸、笔、颜料,制作这些工具的过程也包含着许多传统工艺。我们想向传统文化致敬,具体致敬的是谁?就是这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默默奉献的手工艺人。可以说,我们从剧本开始“打基础”的时候,就明确了这一点,也因此选择了“舞蹈诗剧”这一形式,在文学逻辑上也采用更加中国的方式,实现情感的表达。
人民网:为何会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
徐珺蕊: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将《只此青绿》设定成“穿越剧”。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曾经设想的是让希孟走进这些手工艺人的世界,但这样的剧本似乎总是缺了一点什么。我就在思考,今天的我们,是否也有着和他们类似的经历?是不是也曾经为了一件事情,倾注自己毕生的热情?就如同许多故宫博物院的老师一样,为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默默付出。所以,剧本最终采用的古今对话的形式,让当下的“我们”与千年前的“他们”交流,是解答这些疑问、表达这部剧内核的最佳视角。
人民网:《只此青绿》分成了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这样的设置有何用意?
徐珺蕊:从表面上就很容易看出,这几个部分是按照《千里江山图》的成型逻辑设置的,包括织绢、磨石、制笔、制墨等等。就连舞台上所使用的颜色,也都是从清淡一直到浓重,最后形成了青绿的色彩。
相信也有很多观众注意到,我们这部剧没有那么强烈的矛盾冲突,因此,章节的铺排也暗含着希孟和展卷人的内心逻辑,完成了他们的情感闭环。比如,“问篆”,其实就是展卷人“问”希孟,《千里江山图》有那么多题跋和钤印,为何没有你的名字?当然,这个问题的客观答案可能是宋代并不流行这样的做法。但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希孟在完成画作后,主动拒绝了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章,在他眼里,“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于是我们看到,他挥了挥手,那枚钤印也随之消失了。这样的设置,更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
人民网:如果参考了画作成型的逻辑构建起全剧脉络,为何“青绿”这一角色形象早早地就在剧中登场了?
徐珺蕊:我们在诵读古代的诗词时,往往都会提到意象这个概念。青绿,就是我们这部舞蹈诗剧的意象。我们的文博顾问、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王中旭老师曾和我们分享过他的经历——有一次在给《千里江山图》拍照的时候,他发现青绿颜料在幽暗的光线下,会发出宝石的光芒,这让他非常感慨。受此启发,我们就想到,引发展卷人思考、带领他进入希孟的精神世界的,不就应该是青绿吗?所以青绿这个角色形象是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的。
人民网:为什么《只此青绿》的情节稍显平淡?
徐珺蕊:其实,我们从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文人墨客更强调“诗意”,追求自我的情感表达,一向很少在作品中写情节。而我们一开始想做的就是致敬传统文化,因此,在《只此青绿》故事情节的部分,我们更强调人物的内心逻辑,让故事的发展跟着人物的情感走,戏剧冲突相对来说确实比较少见。
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虚构一些与希孟有关的故事,比如说他的成长历程、或者说他的感情世界,这些对创作者来说并不难。但我们问自己,真的要重复这种做法吗?大家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现在这样有难度的、挑战自我的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