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电影为媒丝路相通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牛梦笛 高建进

日期:2019-10-30 10:57:57

字号

穿越沙漠的驼铃、漂洋过海的白帆,曾经将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紧密相连;如今,依靠着现代电影艺术搭建的文化桥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有了心与心相通的新途径。

  刚刚闭幕的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聚焦互联互通,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在充分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电影发展成就和艺术魅力的同时,重点搭建“一带一路”电影交流交易的国际平台,培育影视及相关产业链,在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等方面,推动“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产业交流走深走实,共同绘制“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精谨细腻的工笔。

  1、一个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舞台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作为一个年轻的平台,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积极发挥以电影为纽带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以沿线国家人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丝绸之路电影节搭起了一个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熠熠夺目的文化特色。

  据悉,电影节展映板块还设置了丝路电影风采、经典电影回望、纪录电影、虚拟现实(VR)特展、“一带一路”大学生电影展等单元。从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部候选影片中,精选出的160部优秀影片进行了400余场集中展映,其中100部影片曾获得国际各大电影节奖项或提名,国际首映、亚洲首映、中国首映的电影占比达21.9%。

  除展映外,本届电影节还开展了“‘一带一路’大学生电影展”“2019年中影·华影影片推介会”“中外电影合作峰会”等一系列活动,邀请了包括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总制片人黄建新、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俄罗斯电影海推集团CEO叶卡捷琳娜、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法国导演菲利普·穆勒、俄罗斯纪录片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白俄罗斯演员维亚切斯拉夫·尼基福罗夫等国内外电影界知名人士共商推动电影繁荣发展大计。

  刚结束中日合拍影片《闻烟》的导演泷田洋二郎在电影节上表示,“观众是没有国度的,电影能打动人的是人类内心最初的喜怒哀乐,只要深耕,一定能为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搭建桥梁”。

  与此同时,为了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电影产业交流,本届电影节还成立了“一带一路”电影基金,举办了“丝绸之路产业联盟”签约仪式,围绕搭建交流平台、发布影视政策、展示电影交易成果三大主题,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视产业的黏合度,培育影视及相关产业链,推动电影文化产业的国际交流翻开新的篇章。

  2、一场电影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讨论

  一年一度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是“一带一路”电影人沟通政策、分享经验、凝聚共识、携手未来的重要平台。今年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嘉宾相聚福州、共赴盛会。

  在本次丝绸之路电影节上,“‘一带一路’电影交流合作论坛”“‘走院线’还是‘走网络’——电影市场出路选择”等六场论坛,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的艺术、技术、合作等各方面展开,与会嘉宾展望了电影产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前景,掀起了电影界的头脑风暴,碰撞出了美妙的思想火花,为“一带一路”电影发展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在“‘一带一路’电影交流合作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谈道,“对于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同国家和地区而言,应当通过‘开放’和‘对话’来达成‘提升’这一目标;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不仅旨在打造一个电影从业者的交流平台,更应成为各国家和地区人民交流互动与文明对话互鉴的平台”。李少红说:“在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令国内外大众对中国的国家形象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广大中国电影人的责任。”

  与会嘉宾除了从宏观层面探讨了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走向,也从细节入手,阐述了电影发行中的选择。

  近年来,网络发行渠道迅猛发展,部分电影的网络发行票房分账甚至已经超过了院线发行的收益。更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者放弃院线,投身网络平台,并逐步加大制作成本投入。网络已经成为电影发行的新窗口。从某种意义上说,“走网络”还是“走院线”已不再是制作规模的差异,更代表着对电影发行理念的颠覆,并在颠覆中孕育着新的生意经和产业链。而“院线和网络”的融合之路,该怎么走?论坛上,爱奇艺影业总裁亚宁看好互联网发行,他表示,“互联网发行对于将来的电影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变现的形式。不过,技术的发展拓宽了用户获取内容的渠道,但用户需求本身仍是高品质的内容,任何平台都应当有压轴的内容,内容是核心竞争力”。在亚宁看来,未来院线的门槛会越来越高,大IP、大制作、大投入将会进入到院线电影创作中,而互联网电影以“小而美”的存在,与院线电影相辅相成。不论是互联网发行还是院线发行,对于不同类型的影片,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它们将让中国电影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电影产业链的终端技术”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5G时代电影产业的发展变化”等主题进行了对话探讨,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和观影体验的升级提出了美好期待;在“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异同”论坛上,土耳其国宝级导演努里·比格·锡兰与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长穆德远,聚焦镜头美学,共话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异同;在“电影视效的工业化制作”论坛上,美国视觉特效总监、动画导演克里格·托米和中国天工异彩视效负责人申远分享了自己对于电影视效的工业化制作观点;在“电影语言的时代创新”论坛上,各方嘉宾就电影语言的创新进行讨论,他们一致认为优秀的电影作品都需要融合中外文化语言,体现历史与时代感。

  各方观点的交锋,从电影艺术创新、技术应用、市场走向、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探索电影事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3、一次凝聚共识携手未来的深远对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国庆前夕,彩色纪录片《中国的重生》首次在俄罗斯播放,引起广泛关注,除了再现70年来的中国城市的变换,最为珍贵的是新中国成立时的影像记录,让观众仿佛身临开国大庆。让这些珍贵画面“重见天日”的“功臣”——俄罗斯著名纪录片导演、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历史频道总监阿列克谢·杰尼索夫,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主论坛上分享了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让现场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到了这部作品的诞生。阿列克谢·杰尼索夫表示:“中国和俄罗斯同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国家,一直以来,两国保持着长久的友好情谊和文化交流,对彼此的电影事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希望今后两国能建立起更加深入的合作与互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电影作为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被亲切地称为“铁盒子里的大使”,是促进国与国之间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多年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已经不仅是民心相通的平台,在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都促成了丰富的交流与实践。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届电影节也成了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传递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李少红携新片《解放·终局营救》亮相,她希望通过电影这个国际语言的艺术形式,把中国的历史文化真实地传递给世界。

  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歌唱《我和我的祖国》电影分享会”的举行,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主创人员亮相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闭幕式,借此表达中国电影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敬意。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总导演陈凯歌表示,“只有电影传达的情感和观众情感交融时,这部电影才会真正取得成功”。陈凯歌坦言,影片获得市场成功的根本在于,中国人对70年间国家发展的高度认同。在他看来,“对自己国家怀有激情和挚爱的普通中国人,他们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

  此次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各方嘉宾围绕技术、体制、文化和审美等多方面进行经验互动互鉴,对未来中国电影界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期许和展望,进而希望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包容精神和共赢理念来建设、完善世界新秩序,建立全人类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层面在内的“命运共同体”。

  电影作为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一直被各国视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部分。当代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构建起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的桥梁、加深情谊的纽带,更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通政策、通贸易、通资金、通民心……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福州)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不仅要为电影人、为老百姓打造光影盛宴,还希望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中国精神的窗口,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我们相信,会有更多“一带一路”国家的电影通过这个平台大放异彩,会有更多“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通过这个平台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责任编辑:Jean
服务热线:+86-29-87426369   海联在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0
关键词 >> 丝绸之路 电影

相关推荐

24小時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2024 海联在线

陕ICP备19006396号-1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47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新浪微博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抖音短视频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视频号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