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案”为“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注入新动力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文静 黄扬 文静 姚友明

日期:2023-06-05 16:29:18

字号

  在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的农场里,来自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的博士生梅福建和硕士生文晴辉已工作整整一个月。在一块面积4亩的试验田里,他们耐心地指导着当地农民采用中国研发的垄沟地膜覆盖技术种植玉米。


  “长期实践表明,这种高效、低耗的节水农业生产技术适合肯尼亚气候条件,能够有效提高粮食产量。”梅福建说。


  近年来,兰州大学积极推动旱作农业技术走向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为那里的粮食安全寻求新出路。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熊友才说,非洲国家生态环境脆弱,普遍面临粮食供给不足和生态恶化等问题。中国旱作农业技术低投入、易操作的特点适合这些国家的情况。


  熊友才曾多次赴非洲国家进行旱作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他的团队曾在肯尼亚建立示范区,使用田间微集雨技术种植玉米。实践表明,该技术提高了大田生产力,示范区玉米种植产量提高了99%至24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地域范围广,农业资源丰富,气候多样,为开展国际农业合作、共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高标准科学规划和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也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的重点。


  中国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持续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农业技术支持,期望通过中国智慧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实现中国农业与世界各国农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许多像梅福建、熊友才这样的中国农业人才活跃在沿线国家的田间地头,推广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和耕作习惯的优质种子和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旱作农业技术在“走出去”的同时,还吸引着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研究人员前来“取经”。


  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来自巴基斯坦的博士后穆罕默德·阿里·拉扎刚刚完成谷物——豆科作物间作膜下滴灌试验的播种工作。


  拉扎介绍,将作物秸秆加工成地膜,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能有效节水、提高土壤肥料,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发。


  “希望学成后,能将中国旱作农业技术带回巴基斯坦。”拉扎说,在巴基斯坦巴哈瓦尔布尔,每年5月至7月温度高达40摄氏度的地方,农用地膜可有效涵养水分。


  《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指出,各方愿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加强节水、绿色和其他高效技术应用和先进经验交流。各方愿推动在荒漠化土地和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畜牧兽医等领域开展技术与人才交流合作,增强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韧性。


  事实上,2016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陆续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设立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


  在吉尔吉斯斯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中吉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苹果专用授粉树品种”以及“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推动苹果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


  中国始终关注同相关国家分享农业发展经验,转让农业实用技术。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表示,“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已成为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分享农业发展机遇、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缓解全球饥饿和贫困的重要路径。


  在非洲地区,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水利基础设施,打造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实施中非菌草技术合作等项目;在南太平洋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医疗等技术合作援助项目。


  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农业领域合作持续推进,成果也不断造福各国人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建议,未来须从农业政策、农业技术、人才交流等方面提质升级,通过技术培训、人员交流、联合研究、技术援助等方式,共同促进农业国际合作与发展。


  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已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向多个国家推广示范1500多项农业技术,带动项目平均增产40%至70%。


责任编辑:张晨悦
服务热线:+86-29-87426369   海联在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0

相关推荐

24小時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2024 海联在线

陕ICP备19006396号-1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47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新浪微博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抖音短视频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视频号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