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中非青年紧密相连”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23-11-02 14:31:33

字号

  今年7月,喀麦隆青年门杜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典礼上,门杜想起10年前第一次学中文的情形。如今,他已是个“中国通”,不仅到过中国的很多城市乡村,还创立了中非青年联合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与中国结缘,改变了我的一生!”门杜说。


  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大门


  2013年,门杜结束德国留学生涯,回到喀麦隆。时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久,家乡随处可见中国承建的基础设施项目。这让门杜好奇:中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他随即报名一所本地孔子学院,从学中文开始,了解这个“素未谋面”却又“到处可见”的国家。


  2015年1月,汉语已经相当流利的门杜下定决心:申请留学中国,亲身感受这个向往已久的国家。经过近一年的准备,2015年底,门杜如愿以偿踏上中国土地,来到北京大学。


  “只有身在中国,才能更深切地了解中国。”门杜告诉记者,他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结识中国朋友,见证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北大,门杜选修的是国际政治和非洲研究课程。其中,他对有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最感兴趣。“这些年,我调研了许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逐渐理解这一倡议的深刻内涵。‘一带一路’改变了非洲面貌,更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不少非洲青年通过培训学到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门杜说。


  2018年,中喀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门杜很振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大门,也为两国发展和青年交流创造了更宽广的天地。”


  把中国经验带回非洲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非盟《2063年议程》十分契合,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中非合作,非洲能够汲取中国的优秀经验,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门杜介绍,留学期间,他专门奔赴山西、宁夏、贵州等地乡村,探访当地基层治理和脱贫攻坚情况,希望对非洲减贫有所帮助。


  门杜向记者细数在中国基层的所见所闻:在山西兴县沙壕村,他观察当地通过非遗剪纸实现脱贫的鲜活事例;在宁夏永宁县,他看到干旱地区大力发展葡萄产业致富;在贵州遵义市,他协助当地农民易地搬迁,了解医疗保障制度。


  每到一处,门杜都会总结相关经验,将其翻译成非洲当地语言,分享给非洲的青年朋友以及非洲媒体、智库、研究机构等平台,让他们对中国有新的认识,也给当地应对发展挑战提供启发。


  用青年力量深化中非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合作愈加深入,越来越多的非洲青年来到中国学习工作,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二大留学国。


  看到中非青年之间日益紧密的沟通需要,担任非洲青年驻华代表团团长的门杜积极联络,于2018年作为联合创始人建立了中非青年联合会。


  “许多非洲青年在中国学成归国后,十分盼望用自己的才能参与中非合作交流。”门杜说,中非青年联合会将有中国留学经历的非洲青年聚拢起来,通过举办“中国角”“非洲角”、为非洲青年与中企牵桥搭线等方式,持续深化双方青年的联系。


  据悉,中非青年联合会成立以来,已在中国和非洲各地举办上千场青年交流活动,让非洲青年读懂中国,也让中国青年读懂非洲,不少中非青年借此契机成为挚友。


  “非洲有句古老的谚语,‘独行快,众行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中非青年紧密相连,我们一起努力、携手并进,不仅可以走得更快,也可以走得更远。”门杜的话语中满是憧憬。


责任编辑:张晨悦
服务热线:+86-29-87426369   海联在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0

相关推荐

24小時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2024 海联在线

陕ICP备19006396号-1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47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新浪微博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抖音短视频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视频号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