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哪些贡献?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日期:2021-04-09 10:45:48
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支持帮助相关国家更好实现减贫发展。
近10年来,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与非洲、拉美、东盟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扶贫合作,签署扶贫合作协议,积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
“一带一路”推动非洲的减贫进程
非洲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携手非洲国家摆脱贫困,一直是中非关系发展的主旋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也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目标。
长期以来,非洲农民还是沿袭刀耕火种和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产生方式,因此推动非洲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
莫桑比克就是非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里土壤肥沃,用水便利,适合大规模农业开发。但由于农业技术落后,农田管理水平低下,当地农业抗灾能力差,农产品产量低,粮食无法自给,需要常年依靠进口解决国内粮食需求。
中国与莫桑比克进行的农业合作,正在改变当地的农业发展面貌,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率。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以北210公里处的万宝农业项目就是一个范例。
安东尼奥·曼努埃尔是莫桑比克加扎省赛赛市的一位农民。此前,他只靠一台老旧的拖拉机和人工耕作种植600亩土地,费尽全力每公顷土地也只能收获1.5吨的稻谷。
通过万宝项目的培训,他学会了如何使用更现代化的水田旋耕机。现在,他通过银行贷款买了一台新机械,采用中国的现代化水稻耕种技术,每公顷土地的产量可以达到7到8吨。“这简直是天壤之别。”曼努埃尔说。
“以前我的生活很艰难,没有钱也没有技术。现在,我的生活过得很稳定,我的未来已经展翅腾飞。感谢中国与非洲的农业合作,让我过上好的生活。”曼努埃尔说。他现在还帮助其他农民推广中国的种植技术,希望通过新技术帮助当地摆脱贫困。
得益于中国公司在技术、机械服务上的支持,莫桑比克农民的粮食产量显著增加,粮食单产从原来培训前的每公顷2到2.5吨增产到6到7.5吨。以前种地赔钱,现在种地能有可观的收入,当地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升。许多农民争相签订合同种植水稻,当地的水稻种植面积也开始快速扩张。
以万宝农业项目为代表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吃饭问题,“一带一路”建设还通过产业促进行动和中非产能合作,在帮助非洲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创造就业岗位。
迄今,中国已经在非洲建立了约25个经贸合作区和上百个工业园区,为非洲工业化、创造就业、增加出口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仅25个经贸合作区就已创造了约4万多个就业岗位,为东道国纳税近11亿美元。
授人以渔,传授菌草技术
巴布亚新几内亚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是太平洋岛国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巴新是中国在太平洋岛国地区重要合作伙伴,也是太平洋岛国地区首个与中方签署“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的国家。
作为传统农业国,巴新全国有83%的人生活在农村。该国气候和土壤条件优越,但是农业技术相对落后,菌草和旱稻种植技术对于提升其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1997年至今,中国专家组几经轮替,仍坚持扎根当地。从育种到生产,从示范到培训,专家组深入田间地头用一场场培训、一次次答疑做到了授人以渔。
专家组组长林应兴告诉记者,由于当地培训设施条件比较简陋,专家们有时候就在大树底下讲课。为了让当地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专家组将技术要点提炼简化,还免费提供草种、菌种和旱稻种子,帮助村民通过实践学会种植技术。
据介绍,当地参与菌草种植的农户已达700户,有3000多户农民掌握了旱稻种植技术。对一些缺乏谋生手段的当地民众而言,新技术让他们看到新的生活希望。东高地省亨加诺菲区的菲尼图古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村长托尼说:“在中国专家帮助下,村里的旱稻栽培从无到有,大片荒地变成金灿灿的稻田,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都满怀信心地准备通过辛勤劳动,学好农业技术,创造美好未来。”
目前,东高地省已将菌草和旱稻列为仅次于咖啡的第二和第三大产业来发展。林应兴说,他计划联合当地政府在周边省份再建七八个种植基地,并在当地建立制造菌袋的小型生产基地,惠及更多村民。
戈罗卡镇农户扎卡·阿波莉去年2月开始种植菌草,当年12月底收入达1.3万巴布亚新几内亚基纳(约合2.4万元人民币)。她还通过社交软件进行宣传,解决销售问题,打通了菌草的产业链。
不光是在巴新,菌草技术还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效的方案。
在斐济,1公顷菌草可以养30头牛或300只羊,在菌草喂养下,牛羊出栏量大幅增加,菌草技术被斐方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在非洲国家莱索托,因为投资少、见效快,7至10天即可收回菌袋成本,菌草被视为快速致富的好方法;在南非,小农户用“10平方米菇场”实现年产1.2吨鲜菇,当地妇女第一次收获蘑菇时高兴得载歌载舞……
在越来越多国家,野草变“金草”的故事不断传颂,菌草技术架起一座座友谊桥梁,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着中国智慧。
为推进全球减贫事业作出贡献
2021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庄严宣告,在中国人民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将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减少贫困人口8.5亿多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
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帮助沿线各国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以实际行动为推进全球减贫事业作出贡献。
2020年9月发布的《消除绝对贫困——中国的实践》报告介绍了一些中国深入参与国际发展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破解发展瓶颈的真实案例。
在亚洲地区,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开展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在老挝、柬埔寨、缅甸乡村基层社区实施“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在非洲地区,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水利基础设施,打造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实施中非菌草技术合作等项目。在南太平洋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医疗等技术合作援助项目。在拉美地区,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帮助受援国当地民众摆脱贫困。“精准扶贫”等中国特色的扶贫理念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关注。
世界银行2019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将促进760万人脱离日均生活费低于1.9美元的极端贫困,可使3200万人摆脱日均生活费低于3.2美元的中度贫困状态,使全球贸易增加6.2%,沿线经济体贸易增加9.7%,全球收入增加2.9%。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在就业方面,截至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为参与国增加超过20多万个就业岗位。世界银行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平台将使“发展中的东亚及太平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2.6%-3.9%,有效推动沿线各国贫困率不断下降。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中国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帮助他们实现2030年议程减贫目标,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作。中方将继续通过多、双边渠道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能力建设,并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推进国际减贫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