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走出的外籍专家哈里德 将中国汽车“开”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来源:西安日报
日期:2021-06-05 10:29:59
先后获得“三秦友谊奖”“西安市优秀外国专家奖”“西安友谊奖”等殊荣,从也门来到西安学习生活工作多年,51岁的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外籍专家哈里德已经将西安作为自己的第二家乡。
负责陕汽中东地区相关业务的对接,哈里德一年中有9个月时间不在中国。最近一年多,受疫情影响,他的工作节奏慢了下来。
正是因为有了让他“不自在”的空闲时间,记者才得以有机会和他聊聊。聊他早年从也门到西安的求学经历,在西安的工作生活,他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感受……
来中国是命运的安排
“命运有时候真的很奇妙。”说起来中国的经历,哈里德笑着说。“小的时候,爸爸就给我讲毛泽东、周恩来,说他们为自己的国家作出非常大的贡献,很伟大。”哈里德说,当时他就对中国产生了兴趣。
高中哈里德就读于萨那高中技校,学习汽车专业。该校是我国援建的,很多老师也来自于援建单位之一的长安大学。“学校的建筑、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都和中国一样。”哈里德说,从那个时候起,他就觉得和中国越来越近了。
“我记得特别清楚,一年级的时候,在学校的一棵树下,也门老师和长安大学一位老师用中文聊天,当时我就想,会不会有一天我也能这么流利地说中文。”将近30年后,哈里德用带着也门和陕西双重口音的普通话对记者说。而当年哈里德远远看到的老师——长安大学徐元福老师,不但在两年后的公费留学生考试中是哈里德的监考老师,当他进入长安大学学习后,徐老师还经常来看望他,并在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给予了他长辈般地关爱。
1994年春天,高中毕业后哈里德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了中也交流招考公费留学生的消息,他就去报了名。经过考试,他从三四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10名被录取者之一。
当年秋天,哈里德就来到了中国。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他在长安大学汽车专业念完了本科、硕士、博士,并在毕业后入职陕汽,成为在陕汽工作时间最长的外籍员工。
用技术说话让中国制造名扬中东
哈里德现任陕汽进出口公司中东业务区沙特办事处主任,业务范围涵盖沙特阿拉伯、约旦、黎巴嫩、叙利亚、也门、巴林等国。
刚开始工作并没有这么顺利。哈里德2009年初到沙特阿拉伯时,当地汽车市场几乎完全被欧洲品牌占有,他的工作遇到了极大困难。2014年,阿布扎比一位经销商告诉哈里德,他认识一个用户,对方可以买很多车,但是他有两台中国车坏了好几年,没有人会修。搞技术出身的哈里德一听来了兴趣。
“坏了的车不是我们品牌的,但和上司沟通后,我们决定给他修。”哈里德说,“我们把两辆坏车从阿布扎比拖到迪拜的维修厂,一位同事专门从西安飞到迪拜,加上我们沙特办事处另一位同事,我们3个人整天围着那两辆发动不了的汽车忙。”多日后,他们终于发现了问题——一个零件坏了导致高压泵压力不够。3个人高兴坏了,从自家新车上拆了6个零件替换,最后终于把车发动起来了。这次修车不仅为他们赢得了订单打开了当地市场,也为他们赢得了延续至今的美誉。
哈里德在沙特办事处的同事王伟、王金锋告诉记者,因为气候条件影响,在中东地区干销售,售后服务比开拓市场更重要。“说我们是卖车的,不如说我们是修车的。经常客户一个电话,我们往返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去给人修车。在沙漠里开车,常常你去的时候是公路,回来的时候路就被流沙掩埋,变成了一个个沙丘。”他们说,哈里德对此早就习以为常,直到现在,一遇到难题,哈里德就自己动手,沙漠里夏天50多摄氏度的气温,修车弄得一身的油污,哈里德也乐在其中。
采访之前,哈里德刚刚接完一通电话,一个没有打过交道的客户向他咨询陕汽在沙特阿拉伯的服务站和配件相关问题。哈里德说:“以前是我们找客户,现在是客户找我们。现在几乎每天我都能接到两三个不认识的客户的咨询电话。”
我现在就是个西安人
从1994年到北京学习语言算起,其间除了短暂回国工作,哈里德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已有27年,其中绝大多数时间在西安。多年的西安生活,哈里德早已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他娶了西安媳妇,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在西安买了房子。
2018年6月,哈里德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说起拿到“中国绿卡”,哈里德还乐不可支地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正开车行驶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到朱拜勒的高速公路上。本该停下来加油的,结果一接电话说我拿到‘绿卡’了,我太高兴就给忘了。油箱报警时,距离目的地还有100多公里,前方没有加油站,当时又是夏天,外面气温高达50多摄氏度,最后我只能把车停在路边,等着同事来送油。”
在西安多年,哈里德几乎走遍了陕西的著名景点,甚至成了“半个专家”。“说起逛景点,哈里德博士一段趣事在我们沙特办事处特别有名,几乎每新来一个客户,我们都要讲一遍。”王伟、王金锋强忍着笑意对记者说。原来,2017年哈里德带长沙来的客户去参观兵马俑,走到博物馆门口,哈里德对对方说,就不要导游了吧,他可以来介绍。“结果这个话被导游听到了,她很生气地说,就算不要导游,但是来看兵马俑,从来都是中国人带外国人,没有外国人带中国人的!”哈里德笑着回忆说。
说起这么多年在西安生活的感受,哈里德认真地说:“之前有记者采访我,说我回也门是出差,到西安是回家,我觉得非常正确。我现在就是个西安人!”
努力让“一带一路”造福更多人
从也门走来,身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又常年奔波在中东各国,哈里德对“一带一路”建设有更深切的感受。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几千年前就有着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瓷器在阿拉伯语里被称为‘SINI’,就是‘中国’的意思。在也门,一个没怎么上过学的老人,也可以说出中国的很多事情,这就是交流的力量。”哈里德说,“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一定会推动各国更为频繁交流,实现共同繁荣。我们也要立足本职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
他认为,国家间交流首先是交通的便捷。“以前我们的产品走海运到中东,现在产品从西安港搭乘中欧班列,半个月左右就可以到达罗马尼亚,时间成本和运费成本都大大缩减,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哈里德期待,有一天能不用坐飞机,而是坐火车、坐高铁去中东。
哈里德说:“现在和客户打交道,都离不开谈论‘一带一路’这个话题,大家都觉得这是中东各国发展的黄金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公路、铁路、贸易、通信、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得更好,让‘一带一路’更好地造福沿线国家民众。”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经过哈里德介绍,至少有200多名外国青年来中国留学。“我来中国留学的时候,我们国家的人认为,去中国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哈里德说,这么多年过去,中国的进步和他自己人生的变化,让大家都改变了看法。“亲戚朋友还有客户都很羡慕我的工作生活,就让帮忙把他们的孩子带去中国!于是我就牵线搭桥,把这些孩子一个又一个地介绍过来,让他们在这里学习,也让他们看到一个真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