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共享特征明显—— 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上升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21-12-28 10:07:38
12月18日,天津港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标准箱,创历史新高。图为集装箱在天津港被吊装上船。本报记者 靳 博摄
12月22日,天气晴朗。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工程——厂通路北京、河北段同步开工建设。厂通路通车后,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县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通行距离将明显缩短,往返京冀两地有了更便捷的选择。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推进的一个最新缩影。
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国家统计局12月20日发布的统计监测显示,2020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为119.33,与2014年相比,年均提高3.22点。其中,绿色发展指数、创新发展指数、共享发展指数成为推动总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
新动能聚集,要素流动增强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哪些新看点?
区域经济势头向好,新动能加速聚集——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万亿元。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分别为3.0万亿元、1.1万亿元和2.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分别增长10.7%、8.6%和7.7%。
2021年前三季度,北京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1%和19.1%,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和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7.1%、24.7%和27.8%;天津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5.6%和26.3%,均高于上年同期;河北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和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倍、52.6%和70.8%。
协同发展质量更高,要素流动持续增强——
2021年前三季度,三地跨区域产业协作稳步推进,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3593项,同比增长52.4%;天津吸引京冀投资额1150.6亿元,占全部引进内资的比重超过四成,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2.7%。国家统计局监测显示,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指数增势强劲,2020年为131.87,与2014年相比,年均提高5.31点。2020年区域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7件,比2014年增长2.2倍;京津冀三地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之比由2014年的4.46∶3.52∶1变为2020年的3.68∶1.97∶1,河北与京、津的差距明显缩小。
“近些年,京津冀三地通过工作机制联动、科技资源共享、创新平台共建等,促进区域发展互利共赢。如今,三地协同创新步伐加快,创新分工格局初步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在区域内逐步有序布局,协同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毕娟对本报记者表示。
市场主体数量显著增加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局面正在改观,市场主体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的聚焦需求,积极服务国际消费中心。202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5座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其中,位于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和天津占据两席。对此,京东集团发挥自身优势,邀请超过200个中外知名品牌伙伴参与“海河国际消费嘉年华”活动,将医疗健康、消费电子、家居潮品、文化创意等“全球好物”汇聚天津,服务消费者的同时,还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智能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加速落地。
有的发力供给,在冬奥会舞台崭露头角。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在河北张家口崇礼雪场的雪道上,一台亮蓝色的压雪机格外显眼。其所过之处,雪道平整。“这是河北宣工自主研发生产的SG400高端大马力压雪机,此前全球滑雪设备市场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该压雪机的设计者温晓宣说,开发压雪机要掌握在寒冷、大落差、低比压、高强度作业环境下的特殊技术。为了更好地服务北京冬奥会,设计者们奋力攻关:22个部件,光图纸就画了3000多张;仅履带材质一项,就进行了近百次不同材料的试验。
除了大企业之外,更多中小企业和创业者们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没想到这么多证件一次性就办好了!”日前,天津京承慧昕科技有限公司的肖先生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顺利领到公司在天津滨海新区的营业执照和出版物经营许可证。这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运行以来首个通过“跨省通办+办好一件事”服务模式办理的业务。通过京津两地并联审批,原本需要往返两地多个部门5天办结的事可以实现“一口办理、2天办结”,方便了群众和企业。
新增企业数量变化,是观察协同发展成色的重要窗口。企查查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京津冀三地分别新增注册企业186.8万家、178.1万家、797.4万家。其中,从2017年开始,天津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超过北京,2019年达到28.9万家;河北2020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突破130万家,增长势头强劲。
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势头好
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成为亮点。数据显示,京津冀区域绿色发展指数快速提升,2020年为140.81,与2014年相比,年均提高6.8点。区域能耗持续下降,2020年京津冀三地单位GDP能耗分别比2014年下降28.7%、25.0%和26.1%(按可比价格计算)。空气质量改善,区域PM2.5年均浓度由2014年的93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44微克/立方米,下降了51.0%;区域内13个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的比重为72.4%,比2014年提升30个百分点。
京津冀区域共享发展指数呈较快上升趋势,2020年为133.78,与2014年相比,年均提高5.63点。在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方面,京津冀三地人均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和医疗卫生支出之比从2014年2.84∶2.40∶1缩小至2020年的2.49∶1.60∶1;在基础设施共建方面,区域高速公路里程密度由2014年的367.6公里/万平方千米提高至2020年的474.6公里/万平方千米,增长29.1%;在教育质量方面,2020年区域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比重为21.5%,比2014年提升5.5个百分点。
同时,京津冀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呈现积极变化。城市群空间联系日益密切,2020年区域联系强度比2014年增长27%。京津冀三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均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城乡收入比由2014年的2.57∶1(以农村收入为1,下同)缩小至2020年的2.51∶1,河北由2014年的2.37∶1缩小至2020年的2.26∶1。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战略规划室副主任王利伟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7年多来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大城市病”有效缓解,京津冀“抱团发展”态势增强。“在国家统筹协调下,京津冀三地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在交通、产业和生态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北京对津冀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京津冀作为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作用逐步强化。”王利伟说。
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阶段,京唐和京滨铁路建设顺利、2022年年底前将建成通车,推进数字证书兼容互认,人力资源服务“三地协同标准”……面向2022年,京津冀已明确将拿出更多举措,持续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