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秦创原

来源:陕西日报

日期:2022-05-16 15:59:24

字号

202205161600389794.jpg

秦创原西安科创基金园(资料照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要求,“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陕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21年3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应运而生。


  秦,是陕西的简称,也是“勤”的谐音,寓意勤奋执着;创,就是创新、创业、创造、创优;原,有源源不断和追根溯源进行研究的意思,就是要搭建创新的平台高地,让秦创原成为陕西创新驱动的总源头。这个颇具“老陕”特色的名字,凝聚着“赳赳老秦”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信心和决心。


  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为总窗口,立足于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陕西正加力加速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提升聚合力、辐射力,培育更多科创项目、科创企业,做好“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202205161601152868.jpg


  打造“1+N”政策体系


  培育更多科创企业


  今年2月,秦创原入驻企业、陕西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泰克”)总经理助理汤三奇遇到了“新鲜事”——企业没跑一次路、没盖一个章,直接收到了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发放的10万元“专精特新”奖补资金。


  “我们以普惠性奖补政策为重点,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实施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综合评审等分类政策。包括迪泰克在内,目前已完成了首批符合免申即享政策企业的奖补资金兑现,第二批免申即享企业名单也完成了线上公示。”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杨稣说。


  杨稣介绍,通过西咸新区行业主管部门数据信息共享,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获取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清单,由各新城主动对接企业完成资金快速拨付。企业无须申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政策资金入账体验。


  迪泰克是国内唯一、全球第三个能够产业化生产、销售探测器级CZT(碲锌镉)晶体和相关探测器产品及设备的科创企业,也是西北工业大学以科研成果技术入股组建的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安检设备、医用和工业CT、空间物理等领域。“下一步,我们将积极研发新技术,在新型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领域持续迈进。”汤三奇说。


  自秦创原建设启动以来,除了奖补政策,企业在融资对接、人才政策、宣传推广等方面都享受到了一系列政策红利。


  “以人才政策为例,秦创原在人才公寓、人才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企业实打实的帮助。去年,我们引入了一批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人才队伍扩充了60%以上,这对科创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汤三奇说。


  好风凭借力。正是秦创原的惠企政策“组合拳”,帮助迪泰克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去年,我们的产值同比增长15%以上。今年,我们将在秦创原开始建设二期工程,建成后产能将提升四五倍,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迪泰克董事长介万奇说。


  迪泰克的快速发展,是陕西抓好要素投入和服务保障,优化创新生态,培育更多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的一个缩影。


  2021年6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秦创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涵盖科技人才、成果转化、企业创新、科研平台、服务体系等5大类共70条措施的总窗口“政策包”,全省10个设区市均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举措和推进方案,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


  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设立的综合服务中心,开设7大类18个服务窗口,整合链接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20多项业务,累计兑现奖补资金2.69亿元。


  与此同时,我省相关部门着力打造常态化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品牌,构建成果转化“加速器”。按照秦创驿站、每周发布、月度专场3个层级,先后举办各类路演活动130余场,推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00余项,吸引300余家(次)投资机构参与帮助125个项目和团队完成融资,规模超13亿元。


  眼下,秦创原已成为我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金字招牌”,吸引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创业者来此逐梦圆梦。


202205161601306694.jpg


  加速两链融合


  助力高质量发展


  创新,推动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带动产业链变革提升。


  4月13日,在秦创原金湾科创区西安唯源水务科技有限公司,刚刚建成的水处理设备加工生产线和水处理催化氧化滤料制备系统,正开足马力生产。实验室里,研发人员在进行催化剂负载优化实验,一派紧张忙碌的景象。


  西安唯源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廷林教授团队依托多年研究成果在秦创原落地转化的项目公司,从去年11月签约入驻到建成投产,用时不到半年。


  该团队致力于水源、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和工业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研发出的5类核心技术与装备,已全部实现产业化。团队在国内首次研发出了有效控制不同类型水源水库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扬水曝气及强化生物系列技术与装备,并成功应用于5个省(直辖市)7座水源水库的水质原位改善工程,累计安装扬水曝气设备67台(套)。


  “由于项目落地场景的特殊性,我们一度打算将成果在沿海地区转化。秦创原建设启动后,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的科技经纪人迅速帮我们匹配到了合适的资源,在工业厂房协调、企业注册、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我们已经获得了首笔800余万元的订单。”黄廷林说。


  黄廷林表示,团队下一步还将与西安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秦创原建设科创中心,围绕水源水库二类水质提标改造、水厂水质软化、水厂运行中滤池换砂、水厂控藻预处理等行业“痛点”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为企业解决产业链上的实际问题。


  去年以来,秦创原聚焦建设两链融合“促进器”目标,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产业链“痛点”,打通创新链“堵点”。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一年多来,陕西充分发挥秦创原平台作用,全面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为产业和产品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持续赋能。


  ——围绕我省23条重点产业链,梳理建立企业资源、创新资源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张清单”,制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揭榜挂帅”等4个工作指引,新建7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9个创新联合体和41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共建新型研发平台。


  ——发挥重大国家创新平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的作用,承接国家重点计划项目40余项;采取技术总师制部署实施10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发布19个“揭榜挂帅”重点攻关课题,接续实施6个科技重大专项和272个重点产业链创新项目,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


  ——支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先行先试打造“新型科研机构”,授权其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支持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实施追光计划,完成全球唯一基于硅基改性材料的光子集成平台开发;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五轴增减材复合制造加工中心实现批量化生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创新为动力,秦创原正开辟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活力更强的发展新路。


  与市县联动共建


  创新之“花”绽放三秦


  4月15日,对于陕西华海新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海新材”)来说,是个好日子。


  华海新材与西安工业大学合作开发的纳米铝陶新材料产品,整车车架实验阶段性结果达到预期,获得肯定。这对于一家成立不到1年的科创企业来说,实属不易。


  “去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渭南分中心的帮助下,我们的‘轻量化长寿命城轨及商用车纳米铝陶制动器’项目在渭南落地。企业所需的场地与设备均由渭南高新区提供,同时配套享受当地各项支持政策。”华海新材首席科学家、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吕煜坤说。


  吕煜坤介绍,华海新材生产的纳米铝陶制动器产品通过了相关台架试验以及整车路试,性能表现良好,10万公里内磨损为0.01毫米,相比现有产品,耐磨性能提高约30倍,几乎达到零磨损水平。“我们的产品解决了簧下质量重、制动系统低寿命、热衰退严重、易锈蚀、刹车抖动等问题,可广泛应用于商用车、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市场前景广阔。”吕煜坤说。


  截至目前,包括华海新材在内,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渭南分中心已服务企业500余家(次),挖掘当地企业技术需求100项,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40余场,推广省内高校科技成果485项,促成校企合作项目14项,促成技术合作金额3000余万元。


  “我们与渭南市加强合作,以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渭南分中心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市县企立体联动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文说,“我们中心作为秦创原总窗口之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核心服务机构,将继续助力秦创原建设。”


202205161601549418.jpg


  创新之风“原”上来!


  一年多来,秦创原总窗口的服务能力不断向各地辐射,创新之“花”正在三秦大地盛开。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已与西安、渭南、咸阳、汉中、延安等地展开合作,提供技术转移服务,2021年以来,完成省内企业调研578家(次),挖掘技术需求332项,牵头开展省内产学研对接活动134场,促成产学研合同及各类协议32项;


  ——宝鸡市推动“一把手带头进高校、院士宝鸡行、企业老总院校行、专家企业行”活动开展,创新校地合作模式;


  ——商洛市探索“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在秦创原总窗口布局建设约4万平方米的空间载体;


  ——铜川市设立2亿元的高新科技成果创业投资基金,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挂牌成立铜川创新谷。


  2021年,陕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99家,同比增长35.48%;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11189家,同比增长38.67%;登记技术合同68951项,成交额2343.44亿元,同比增长33.23%;首次认定191家瞪羚企业和98家潜在瞪羚企业。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依靠秦创原这一创新驱动发展引擎,陕西正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张晨悦
服务热线:+86-29-87426369   海联在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0

相关推荐

24小時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2024 海联在线

陕ICP备19006396号-1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47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新浪微博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抖音短视频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视频号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