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巡礼】陕西:画说统战
来源:中国新闻报
日期:2022-08-19 16:26:10
黄帝陵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被誉为“中华第一陵”。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溯源、寻根、凝心、铸魂”的传统盛事,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汇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盛典。
图为壬寅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杨建强 摄
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
中国共产党建立专门的统战工作机构是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开始的。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成立了具有统战性质的中央白区工作部,担负着推动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派中共代表团驻国民党组织去武汉专门负责与国民党的联系与谈判工作,这是最早具有统战工作性质的机构。1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规定,在区委以上各级党委中设立统一战线部。
1939年1月5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组织中央统一战线部,从此,中共中央统战部正式成立,同时还成立了统一战线委员会。当时的统战部职责是负责调查和研究各党派、军队及少数民族的情况。
位于杨家岭的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
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旧址
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前身是陕甘宁边区党委统战部、边区中央局统战部。1940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社会部、党校、大众读物社等机构,统一边区党政军工作的领导;10月,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改为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原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统战部改为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统战部。
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旧址。
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旧址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华侨青年从世界各地奔赴延安,参加抗战。1938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华侨青年较多的陕北公学设立“华侨救国联合会”。1940年9月,留延华侨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1946年更名为中国延安华侨联合会,这是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前身。当年,它在延安为党培养造就了一批侨务工作和其他方面的专门人才,积累了丰富的侨务工作经验,模范地执行了党的华侨政策,在中国侨联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旧址。
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背靠疏属山。1924年11月,李子洲等人在绥德县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建立了陕北第一个党小组,疏属山下的九真观成为党组织活动地点之一,也成了后来绥德地委的所在地。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在绥德、陇东两个分区试行“三三制”。以习仲勋为首的绥德地委模范地执行了党中央所制定的“三三制”选举原则,使一大批开明绅士、知识分子等走进政府机关并担任要职,使各级政权更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更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投身到边区的建设。
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西安事变旧址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等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成为结束国内战争、走向全面抗日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旧址张学良公馆。
瓦窑堡会议旧址
瓦窑堡会议旧址位于陕西省子长市瓦窑堡城内中山街下河滩田家院内。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会议,史称“瓦窑堡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政策。瓦窑堡会议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和策略问题,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到来时掌握了工作上的主动权,为实现土地革命到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启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新篇章。
瓦窑堡会议旧址。
洛川会议旧址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洛川县城北的冯家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确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这次会议被称为“洛川会议”。“洛川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它高举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为争取抗日战争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及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
洛川会议旧址雕塑。
照金纪念馆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由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领导创建。1935年2月,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统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各路主力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出师抗日的出发点,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
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北5公里的桥儿沟,该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在延安时期,鲁迅艺术文学院开办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系,培养了大批人才,还创作了《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极富影响力的作品,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高延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