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个人信息被盗窃案件频发 如何防范?
来源:中国侨网
日期:2021-08-04 16:06:2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也为个人信息保护带来挑战。
最近,纽约频发个人信息被盗案的新闻见诸报端。其中指出,7月间,至少有8名华人受害!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班森贺7月连爆多宗身份盗窃案,至少八名华人受害,其中一名女子被骗逾10万美元。
在受害者案例中,有人信用卡被盗刷、有人银行存款被人用支票兑换、有人被假冒身份的人诈骗……
其实,多年来,华侨华人因个人信息被盗窃而引发的类似案例并不鲜见。
银行卡被盗刷 欧洲多地侨胞受损失
今年初,一名读者联系到西班牙联合时报,称自己的银行卡中莫名其妙被倒扣上百欧。
这名受害者向记者表示,和她一样银行卡被盗刷的受害者有好几十名,包括在西班牙各地、法国、德国的一些侨胞,这些受害侨胞被盗刷的单笔金额大约在400至500欧元之间,有侨胞被盗刷金额超过两笔,损失达到上千欧元。
经记者多方了解,问题指向了信息泄露。
有侨胞向记者透露,此前在某网站上出现了一份广告,虽然并不起眼,但是内部信息量却非常恐怖。
同时,有微信群友直接公布了另外某外卖平台上某公司的一张“客户信息表格”。这份表格完全写明了许多华人客户所属银行的名称、银行卡信息等。
技术人员称,很可能存在某平台用户信息被泄露后,一些不法分子使用技术手段牟利,使侨胞利益受损。
泄露银行卡详细信息属于严重泄露个人隐私,再加上来自欧洲几个国家的受害者们的损失高达上万欧元,记者于是联系上几名受害者,协助前往警察局备案。
身份信息被盗 华裔女子无辜欠债
据马来西亚《中国报》2018年9月报道,马来西亚一名华裔女子因同情微信网友遭遇,好心收留该网友,却不慎被其盗用身份信息,谎称两人情侣并对外借钱,致使该女子无辜欠债。
该名女子通过微信群组认识绰号为阿寿的华裔男子,当时对方指自己身无分文,无处可去,想要在吉隆坡找工。她因同情对方遭遇,让对方到其住家暂住。
“他每天都待在家里游手好闲,白吃白喝,最终我和室友在逼不得已下,才买了机票把他送回家乡。”
阿寿回去不久后,这名女事主便接到一名自称奥斯卡的借债人信息,要求她偿还2000令吉债务。由此,她才恍然大悟,其身份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对方盗用,自己间接成为其担保人。
马华公共及服务部主任张天赐指出,这并非单一案例。截至当时,那一年共收到了6宗身份证被盗用的相关案例,损失高达13840令吉。
因身份信息被盗用 合法华商遭犯罪指控
据意大利欧联通讯社此前报道,意大利华人因个人信息被盗用而缠身官司等事件并不少见。
意大利警方曾在打击洗钱的行动中,搜查了分布在佛罗伦萨、比萨和普拉托超过70多家的华人企业和华商住所,没收了价值2500万欧元的财物。警方还冻结了318家华商的资产,扣押了183辆汽车,查封了76处房产和396个银行账户。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此次事件中,华人身份被冒用、盗用的现象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很多合法华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指控为涉嫌非法汇款、洗黑钱,合法资产遭当局查封。
佛罗伦萨一位华商只因购买了一张机票身份外泄,从此他名下汇往中国的汇款源源不断。当警方对他的资产出示查封令时,自己还蒙在鼓里,为打官司,自己要花好多冤枉钱。
居住在普拉托的王先生常年居住在中国。为了照顾病榻上的母亲,他两年多没有回过意大利。这两年期间,他名下汇往中国的汇款竟高达12万多欧元,莫明其妙被当局扣押了汽车、冻结了账户和房产。
诸如此类,因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用而遭受财产损失、惹官司缠身的案例数不胜数。小侨此前就接到境外诈骗电话,对方冒充警察层层设套,因为有同事前车之鉴,才没中招。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个人信息被盗用?
以下几点需注意:
1.朋友圈/微博等不泄露家人、朋友照片、联系方式及住址等。
2.微信/微博等添加好友必须验证,限制陌生人浏览权限。
3.不要在公共电脑上登陆个人信息。
4.尽量到实体店购物;若网上购物,实名购票、快递单号等用完要销毁。
5.不要扫未知的二维码,不要点短信链接等。
6.不要跟陌生人暴露自己的信息,如职业、住址、电话等。
7.不要随便参加注册信息获赠品的网络活动;不随意填写问卷调查。
此外,专业律师提醒广大华裔民众,平时出门不要把自己的身份信息放到钱包里或是身上,以防丢失。同时要利用有关机构提供的免费信用调查服务,检查自己的信用状况,以免身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盗用,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不慎泄露,一定要第一时间寻求警察帮助,以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