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载筑梦汇大爱 慈善之路谱华章——陕西省慈善联合会成立七周年工作侧记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王艺霖 袁婧枝

日期:2025-03-30 20:55:20

字号

  七度春秋,赤诚如初。在三秦大地播撒向善火种的陕西省慈善联合会,始终以行业推动者的姿态破浪前行,党建铸魂校准航向,法治夯基筑牢堤坝,文化润泽滋养根系,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行业发展、践行慈善为民宗旨等大考中,以赤子之心践行使命、书写温暖史诗。从收获“改革开放四十年突出贡献奖”的荣光时刻到捧起“脱贫攻坚特殊贡献奖”的滚烫记忆;从“5A级社会组织”的金色授牌到“四星级党组织”的鲜红旗帜,每一步都奏响向上向善的时代强音,树起了三秦慈善行业的领航灯塔。


  七载风华,陕西省慈善联合会让微光聚成星河,让希望破土成林,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里,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着大爱无疆的壮丽篇章。


  党建引领   政治强基铸善魂


  陕西省慈善联合会(以下简称“陕慈联”)自成立之初便建立党支部,党员队伍从50人发展至105人,后经省民政厅社会组织党委批准,成立了党委。


  为了充分发挥陕慈联党委对慈善行业党建工作的指导作用,省民政厅社会组织党委把先后成立的省级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联合党委(以下简称“联合党委”)和社会组织党校以及党务工作办公室,一并设在陕慈联。陕慈联党委书记、会长任专职副书记、常务副校长。联合党委、社会组织党校和陕慈联党委,在一个平台上开展工作,是慈善行业党的建设在组织制度建设上的一大创新。多年来,陕慈联党委通过调查研究,组织联合党委所属党组织书记,开展述职、评议、交流等。组织制度的创新,为党建引领慈善行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7年来,陕慈联党委始终坚持理论武装,注重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在全党历次开展的主(专)题教育实践活动中,举办大型党性、党纪专题教育活动20多场次;组织党员、积极分子赴马栏、照金、富平、八路军办事处等7个红色教育基地,瞻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实地感受党的光辉历程;与联合党委共同举办的“学习二十大   启航新慈善”线上学习教育活动,100多位党员“云端亮相”,原汁原味读报告,真情实意谈体会,浏览量达20多万人次;举行的“党性在慈善岗位上闪光”大型活动,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讲述慈善典型事迹,现场交纳特殊党费8万多元,成为慈善行业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


  7年来,陕慈联党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关键时期,先后带头捐赠善款近百万元,涌现出3名模范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3名入党积极分子光荣加入了党组织,彰显了陕慈联党委对党员教育的新成效。


  7年来,陕慈联不断夯实阵地建设,慈善活动呈现新气象。通过感召爱心企业捐赠100多万元,建立了包括红色纪念馆、党建基地、党史走廊、陕西籍烈士纪念墙在内的大型红色教育广场,创建了西安市红缨社区等4个党建示范基地,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已有省内外慈善组织、协会商会、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在此开展活动,活动人数达20多万人次。党的活动阵地建设的加强,不仅为党员教育扩大了平台,为慈善行业开展党的活动提供了保障,更推动了红色教育与慈善工作的融合发展。


  法治护航   标准赋能树标杆


  法治筑基固本,强音传遍三秦。从信仰高地到制度高地,陕慈联以法治之笔,绘就慈善事业的规范蓝图,并持续宣传贯彻。


  作为慈善行业的引领者,陕慈联始终坚持以法兴善。受省民政厅委托,先后完成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草案)》的起草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修订草案)》的修订起草工作。这两部地方性法规,分别于2019年、2024年颁布施行,既为党和国家政策法规在陕西落地生根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全国同行树立标杆。


  作为慈善行业的引领者,陕慈联不断推进标准化建设,致力于推动陕西慈善事业在有法可依、有标可循中高质量发展。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18年8月,陕慈联编制了《陕西省慈善行业标准》一书,在全省慈善行业发布试行,为慈善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标准遵循。


  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深入,陕慈联乘势而上,2019年,经陕慈联积极申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陕西省公益慈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正式成立。在全国率先打造汇聚行业精英的“标准引擎”。


  标委会的成立加速了标准成果的转化。2020年6月,陕慈联起草发布的《慈善社区创建评价方法》,被中国慈善联合会评为首批团体标准,在全国慈善行业推行,被省民政厅在全省开展的三年创建慈善示范社区(村)达标活动中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法治与标准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成果。2021年,由陕慈联与标委会共同起草的《陕西省慈善事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省市场监管局、省民政厅将这个指南作为指导全省慈善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按照这个指南,陕慈联与标委会先后起草、立项、发布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25项,形成覆盖陕西慈善事业全链条的标准体系。


  在制度框架日臻完善之际,陕慈联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行业生态建设。


  为筑牢行业道德根基,陕慈联制定的《慈善守则》在全省推广实施,配套开展的“强化标准建设,推进慈善发展”短视频宣传活动,通过30位专家学者等生动解读,在新媒体平台引发20余万人次关注的热潮,让法治精神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立法到立标,从规范到践行,陕慈联以法治为尺,丈量慈善事业的高度,在7年征程中以标准为基,夯实行业发展的厚度。这一系列探索不仅让陕西慈善领域标准化建设稳居全国前列,更以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创新实践,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慈善为民   精准纾困暖万家


  为民情怀更需躬身力行。作为全省慈善行业组织,陕慈联开展慈善活动的目的,在于带动基层慈善组织的发展。通过募捐分离、项目认领等创新机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自2017年成立以来,陕慈联携手各级慈善组织,用慈爱之心做好募捐、用爱民之意用好善款、用惠民之情搞好救助。7年来,陕慈联积极打造“乡村振兴健康先行”“爱满夕阳伴老同行”“温暖困境儿童的冬天”“关爱困难英烈属”等300多个慈善项目,开展捐赠活动4500多场次,组织协调募集款物价值近6亿元,在引领慈善行业发展、参与社会保障、改善民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陕慈联积极打造“乡村振兴   健康先行”医疗器械捐赠项目,为80多个县基层医疗机构捐赠价值2亿元的医疗设备,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发挥了积极作用;与“一带一路”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天工双创青年国际公益行动”,为海内外万名青年创业者提供免费创业培训,点燃创新火种;此外,陕慈联还组织专家学者、志愿者,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开展义诊活动1000多场次,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面对突发事件救援需求,陕慈联化身“城市守护者”。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170多名志愿者,100多台车辆,开展应急捐赠活动2200场次,配送生活物资价值6000多万元。陕慈联医药救助、医养结合、志愿者专业委员会等齐心献爱心,为200多位老人提供上门送药等服务,为100多位空巢老人提供就医陪诊、救护车转诊服务,以行动诠释“救急难、保民生”的担当,为助力政府、服务困难群众作出了积极贡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是思想的支撑。陕慈联坚持以法治护航,以文化浸润,举办“慈善人说慈善法”系列视频宣讲活动,200位专家学者用心解读,覆盖受众30万人次;先后举办4场大型慈善文艺演出,冯健雪等艺术家倾情助阵,吸引了超过3000万人次关注;开展慈善文化政策法规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宣传活动50多场次;开展“传播中医文化   助力健康陕西”讲座,录制科普视频5000条,浏览量达3亿人次;举办大型国学文化公益讲座,覆盖全国15个省区,线上线下受众达800万人次,其中“中华国学民间公益讲座”被列入中央财政关爱弱势群体文化扶贫项目……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公益项目精准度,有效激发广大市民奉献爱心的热情,增强了慈善的感召力和传播力,为“人人慈善”社会氛围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一个个特色项目、慈善品牌,是倾注陕慈联大量心血、始终熠熠生辉的“爱心长跑”,也将陕西慈善的名片越擦越亮。


  联合聚力   资源互通拓新局


  独行快,众行远。当民生暖流汇聚成海,陕慈联更以联合之力,撬动东西部协作、全民参与的慈善新格局。


  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基础。


  陕慈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行业引领作用,不忘初心,恪守宗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以“联合”为路径,汇聚各界力量,构建“大慈善”格局。


  为强化慈善力量,推动慈善事业蓬勃发展,陕慈联加强合作联动,协同社会治理,相继成立了15个专业工作委员会和2个办事处,凝聚了以陕慈联为中心,百万名志愿者、百余名热心慈善事业的专家学者、形象推广大使参与慈善活动的强大合力,形成“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局面。


  通过与中国慈善联合会联合举办中国慈善年会、中国善城大会,独立承办全国慈善行业发展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劝募员工作推进会等活动,陕慈联不仅提升了行业影响力,更向全国展示了陕西慈善新形象。


  陕慈联坚持跨域合作,增强发展动能。与行业协会、商会和爱心企业联合,汇聚慈善资源,先后与北京、浙江、江苏等地的商会、爱心企业,分别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在接受江苏、浙江爱心企业价值2000多万元款物捐赠的同时,也将中西部的苏陕合作帮扶从经济领域延伸至慈善领域,开创了东西部慈善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推进陕西“大慈善”发展新格局。


  “文化搭台、捐赠唱戏”,陕慈联积极推动慈善活动形式与内容双升级。依托“中华慈善日”和“陕西慈善周”省级示范主题大型宣传活动的社会性、互动性、传播性,募集款物超9000万元;组织召开的以“汇聚慈善力量   助力共同富裕”为主题的第二届慈善年会,吸引了300余位社会各界代表参与,现场接受爱心企业意向捐赠医疗设备价值1.84亿元,接受书画艺术作品捐赠80余幅,得到社会广泛关注,浏览量达300多万人次,有效提升慈善行业组织凝聚自身力量、践行社会责任,增强了慈善黏性。


  回顾7年历程,陕慈联积极担当作为,认真履职尽责,充分发挥服务党委政府、服务会员行业、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先后编纂了6本130多万字的《陕西省慈善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如实反映了陕西慈善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形成了《全省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摸底调查》《陕西省创建示范社区(村)调研报告》《陕西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神木市县域经济与慈善协同共进的调研报告》等8份调研报告和多篇慈善数据信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在承办民政厅开展的全省慈善示范社区(村)三年创建活动中,组织专家学者,先后深入300多个社区(村)进行实地考察和对标打分,评选出170个慈善示范社区(乡村),给予补贴性奖励1100万元,促进了社区(村)慈善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慈善行业组织应有的作用,推动了基层治理与慈善事业融合发展,得到了民政部的高度认可。


  7年来,陕慈联始终以联合为引擎,将点滴善意汇聚成磅礴暖流。未来,陕西慈善事业必将在多方共筑的基石上,迈向更广阔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人才领航   淬炼“铁军”向未来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站在七载辉煌的“肩头”,陕慈联坚持“人才强会”战略,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人才引进方面,陕慈联积极吸引高学历人才加入,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在人才培养上,采用“以老带小、以旧带新”的方式,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坚持每周组织业务学习,积极送员工出去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素质。目前,陕慈联31名驻会人员均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教授、研究员、研究生、留学生占总人数的64%。这些人才充实到陕慈联的领导班子和业务团队,形成了一个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老中青三结合领导班子和工作团队,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陕慈联不仅注重自身人才建设,更承担起行业人才培养重任。7年来,陕慈联先后组织行业相关人员培训50多场次。其中,承办省民政厅对全省民政系统相关负责人和慈善骨干培训12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各级慈善组织和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与行善能力。


  陕慈联作为慈善事业的同行者,见证了陕西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制度、工作创新的探路者,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承载了省委省政府及省民政厅、中国慈善联合会的战略远见、领导支持和有力指导,汇聚了无数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无私奉献,也凝聚了1026名会员的合力奋斗,镌刻着陕慈联首届理事会2500多个日夜奋斗的付出和一批爱岗敬业、勇于担当、默默奉献的慈善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继往开来舒画卷,承前启后展宏图。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陕慈联也站在了承前启后的新起点。面对新起点、新征程、新要求,陕慈联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深化党建引领,让党的光辉旗帜在慈善事业的每一个角落高高飘扬;以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升级数字赋能,借助科技的翅膀,让慈善的力量跨越时空的界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突破多元募捐,汇聚更多的爱心资源,为慈善事业注入强大的资金动力;以更加创新的思维发力慈善信托,探索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以更加高效的执行力提速基础建设,打造一座集募捐、服务、展示于一体的慈善机构,成为陕西慈善事业的新名片;以更加精细的管理优化行业生态,培育更多标杆型慈善机构,引领陕西慈善事业迈向更加规范、更加繁荣的新时代。


  路漫漫其修远兮。陕慈联将继续以初心为灯、以使命为帆,锚定“共同富裕”目标,携手社会各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奋力书写更具温度、更有力度、更富时代特色的慈善新篇章。(王艺霖 袁婧枝)


责任编辑:顾书亮
服务热线:+86-29-87426369   海联在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597

相关推荐

24小時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2025 海联在线

陕ICP备19006396号-1

陕公网安备6101030200047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新浪微博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抖音短视频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海联在线微信视频号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